1、背景介绍
“十四五”规划中明确指出要实施高铁工程、高速公路、护坡堤岸、桥梁隧道等公共基础设施安全加固,稳步提升工程抗震防灾能力。
现如今,大量高铁工程、高速公路、护坡堤岸、桥梁隧道等岩土工程建在西南部的强震区,岩土边坡的地震稳定性问题日趋突出。边坡动力响应规律和破坏机制的研究作为边坡动力稳定分析的基础,是重要的先决条件。


研究区地理位置和地形特征剖面图
2、研究内容
地震作用下的边坡动力响应机制和稳定性的研究,采用物理模型试验方法中的大型振动台模型试验,可以模拟地震波直接作用于边坡的整个过程。
采用新拓三维XTDIC三维全场应变测量系统,高速DIC方法搭配两台高速摄像机,对振动台加载模型边坡的破坏过程进行直观的观测。振动台模型试验以其试验规模较大、可实时再现震害现象和可操作性强等优势,被认为是目前探寻边坡震害机理最理想的研究手段。
振动台试验
振动台最大负载为4.0×104 kg,满载水平向和竖向加速度分别为1.5 g 和 1.0 g,满载峰值水平速度为 1.5 m/s、竖向速度为 1.2 m/s,最大水平位移和竖向位移分别为 300 mm和150 mm。
本次高速DIC测试试验,选取汶川地震中近断层卧龙台站记录的强震东西向(E⁃W)分量,作为振动台台面输入的动力荷载,试验激振加载方向为水平 X 向,输入的 X方向地震波可以看作是水平剪切波。


振动台系统

高速DIC方法-坡体模型
试验工况加载过程中,通过高速DIC方法,高清摄像机实时记录边坡模型的响应状态 。 基于光学测量 技术的三维数字图像(XTDIC)系统追踪地震荷载作用下边坡的位移。
新拓三维XTDIC三维全场应变测量系统搭配两台分辨率为200万像素的高速摄像机,采集频率为50 Hz。XTDIC三维全场应变测量系统基于双目立体视觉技术,使用两台高速摄像机采集物体变形各阶段的实时图像。通过对坡面标记点的准确识别,实现标记点的立体匹配,利用编码标记点重建表面点的三维坐标和位移,计算边坡在多期地震作用下的变形过程。

试验方案和高速DIC监测方案图
3、试验结果和分析
加速度放大效应分析
地震惯性力是导致边坡变形失稳的重要原因,研究加速度的变化规律是评价边坡动力响应的基本指标。
另外,不同的坡面形态影响地震波在坡内的传播规律,进而产生不同的地震动响应。高速DIC方法采集图像与分析表明,均匀平台宽度的边坡具有较强抵御地震破坏的能力。

模型破坏机理分析
采用新拓三维XTDIC三维全场应变测量系统搭配的高速摄像机采集图像,DIC软件分析边坡随着地震波加速度增加的变形及破坏过程。将破坏现象分为浅层蠕滑(0.1~0.4 g)、局部拉裂(0.4~0.6 g)、加 速 变 形(0.6~0.8 g)和 整 体 失 稳(0.8~1.0 g)四个发展阶段。模型试验结果显示,变形破坏模式总体表现为滑移⁃拉裂式。


4、研究结论
新拓三维XTDIC三维全场应变测量系统搭配高速摄像机,高速DIC方法可对阶梯式顺层岩质边坡变形及裂缝演化进行分析,研究在不同激振幅值下边坡的震裂损伤。
实验分析表面,均匀阶梯宽度的边坡具有较强抵御地震破坏的能力。根据边坡变形测量的震裂累积破坏过程,将破坏现象分为四个发展阶段,边坡变形破坏模式总体表现为滑移拉裂式。
案例摘自:【信春雷,成都理工大学环境与土木工程学院,近断层地震动对阶梯式顺层岩质路堑边坡震裂损伤的作用机制】